來源:中國基金報 時間:2022-06-15 05:57:53
(資料圖片)
投資理財出現問題?請走正規途徑投訴維權,切勿輕信不實信息!
6月14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于防范冒用銀保監會名義實施‘清退回款’詐騙的風險提示”。銀保監會表示,其監測到有不法網站假冒銀保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發布帶有“銀保監會認證”“中國銀保監會”等不實信息內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義實施詐騙。
對此,中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2年第4期風險提示:金融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如發現此類涉嫌詐騙犯罪線索,應立即向公安機關等有關部門報案或反映。
官方澄清:
從未設立所謂“回款渠道”
銀行存款無法取出?信托產品展期?理財無法贖回?金融消費者可能面臨各種投資問題。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急切心理,進而展開騙局。但冒充到監管頭上,膽子就有些太大了。
近日,銀保監會監測到有不法網站假冒銀保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發布帶有“銀保監會認證”“中國銀保監會”等不實信息內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義實施詐騙。上述詐騙行為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損害監管機構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對此,銀保監會鄭重表示:
一、銀保監會從未設立或授權設立所謂回款渠道,一旦發現此類情況,請立即報案或反映。
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從未設立或授權設立任何“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渠道。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是金融監管機構職責,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不會向消費者收取任何名目費用。
若有以“中國銀保監會”“銀保監會認證”等名義,或自銀保監會、某銀保監局的工作人員聯系消費者,假借監管權威要求轉賬、匯款、交費等行為,消費者要保持高度警惕,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也可向銀保監會或當地銀保監局反映,銀保監會及各銀保監局聯系電話可通過官網www.cbirc.gov.cn查詢,相關情況也可通過撥打12378熱線反映。
二、銀保監會多次提醒消費者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警惕套取信息、轉賬、收費等行為,通過取得金融業務經營許可的機構獲取金融服務。
不法分子常常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名義欺騙群眾,編造“成功案例”,利用消費者急于回款、挽回損失等心理,以達到騙取資金的最終目的,消費者要謹防“回款”類詐騙侵害。
銀保監會多次發布過有關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警惕被不法分子套取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身份信息等個人敏感信息;小心不明身份人員提出的轉賬、收費、充值要求,防范連環詐騙套路;對不明來源的“小道消息”“內部消息”以及網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網絡平臺傳播的非官方發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避免誤入騙局,受到“回款”類等各種詐騙手段的侵害。
類似的詐騙手法有針對P2P網貸機構出借人的“回款”詐騙、“官方回款”詐騙以及“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解債上岸”“代理退?!薄鞍讞l代償”“銀行直存”等,均是利用消費者急于解困、急于挽回損失等心理特點,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財產安全,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失。
“冒充監管”詐騙高發
近日,多地網警巡查執法公布了冒充監管進行詐騙的案例。
例如,博州網警巡查執法公布的一起案例顯示,今年4月,無錫惠山的李先生收到一封郵件,對方稱可以對其前期投資的某平臺進行回款,想到自己之前在某平臺投資被凍結了兩萬余元,李先生立馬覺得機會來了,便按照所謂的客服人員要求,繳納了六千元稅款。
當李先生繳納“稅款”后,對方稱李先生的賬號輸錯錢被凍結,要求繼續轉賬,見李先生漸起疑心,對方便甩出一份冠以“銀保監會”的“紅頭文件”,"提醒”李先生若再不打款便會產生巨大影響。文件上既有紅頭,還有落款蓋章,一系列看似“官方”的偽裝,實則是詐騙。
對方威脅,如果李先生不按照操作打款,不僅他本人無法乘坐高鐵、飛機,甚至他的子女都不能參加學習,甚至無法參加高考。最終,李先生前前后后打款8筆共計20余萬元。
同在今年4月,家住無錫宜興的張先生接到電話稱其有一筆理財可以返還,并將其拉至所謂的“銀保監會清退回款核對群”,稱只要打款金額達到一定流水后即可將前期投資凍結的理財全部返還。最終張先生被騙20余萬元。
菏澤網警巡查執法則發布消息稱,近日有出借人反映互聯網上出現了“銀保監會認證平臺認證的回款平臺”,并向警方提供了網址。
警方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打開網址明確看到“銀保監會認證平臺”和“金融辦認證首家回款中心”。但查詢之后發現,該網址并未在工信部進行ICP備案,且收集了大量的P2P平臺。隨意打開網站內平臺發現,需要填寫出借人的相關信息,而填寫卻又誘導進入某網址,該域名也未在工信部進行ICP備案。
對此,警方提醒:
1.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層出不窮,詐騙手法也是多種多樣,騙子往往打著投資回款的名義,通過偽造的紅頭文件,來唬住受害人,要求受害人不斷轉賬匯款。
2.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均無權直接凍結任何單位和個人的銀行賬戶。更不會限制個人乘坐高鐵、飛機以及子女教育。
3.辦理投資理財還請通過正規渠道,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接到所謂回款渠道的信息時需特別謹慎,注意甄別。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也在前幾天發布公告,稱部分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出現“國家清退中心”(網站地址http://duifu5.org./)相關網絡信息。該平臺假冒是銀保監會旗下專門負責P2P借貸清退回款工作的部門,并且是多家監管部門共同認證的國內首家回款中心,意圖通過網站等渠道誘騙出借人提供身份、財產信息,存在較大風險隱患。目前,該網站已無法打開。
“客服人員”亦存詐騙可能
除了冒充監管機構,不法分子也可能冒充金融機構客服人員聯系投資者,以“清退回款”為由實施詐騙。
基金君為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某投資者接到多個境外電話,來電人自稱是某理財公司員工,告訴他所投資的項目需要進行資金清退,請他加入專門的清退QQ群以便接收清退款。投資者于是按要求填寫了個人姓名、手機號和資金規模等關鍵信息后入群。
剛一入群,群管家就發給投資者一條“由于底層資產回款困難,法訴停滯,現已和三方交易所簽訂債轉協議,只能在交易所完成清算”的信息,隨后發送了一個三方APP下載鏈接,稱點擊鏈接下載APP方可完成清退流程。
投資者看到這個APP并非理財公司官方APP,有點疑惑,但群內工作人員多次表示“本次清退過程銀保監會全程監管,請大家放心”,并且還有“其他客戶”發來“到賬截圖”,證明自己“第一次清退款已到賬”。投資者于是放下疑心,下載APP并注冊了賬號。
當投資者詢問回款到賬時間時,工作人員表示需要先行繳納稅費和備案金后才能進行資金清退,言外之意就是得先交錢才能退款……而實際上,所謂的“清退”是正詐騙團伙精心設計的一場騙局。
具體來看,“資金清退”詐騙手段大致為三步:
第一步通過電話、短信、郵件等形式聯系投資者,以項目資金需清退為由取得初步信任,告知投資者加入“官方QQ群”。
第二步通過入群驗證套取投資者姓名、電話和投資金額等信息后,編造各種理由讓投資者點擊非法鏈接或者二維碼下載APP。
第三步APP注冊完成后,詐騙團伙會指導入群人員繼續交易,并安排同伙偽裝投資人稱已收到清退款,引誘放松警惕的投資者交錢“清退”。
詐騙道路千萬條,不信才是第一條。最后,愿天下無詐!
標簽: 投資理財
熱點聚焦:驚!天降弓箭射穿女子面部:系男子在小區內玩射箭 已觸犯刑法
每日訊息!男子反殺調戲女友醉漢改判無罪 律師:屬于制止不法侵害
短訊!唐山打人事件60萬和解?當事人回應:視頻根本不是一個事兒